近期菲律宾政坛风波不断,可谓“内忧外患”。一方面,史上最大规模的防洪腐败案引发全国范围的愤怒,20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,被称作“万亿比索游行”;另一方面,军方内部又传出政变传言,而更让现任总统马科斯政府头疼的,是前总统杜特尔特可能获释的消息。
杜特尔特风波
国际刑事法院近日公布了关于杜特尔特临时释放申请的删节版命令,但其中存在明显的“时间差”。原来,法院早在7月就要求荷兰方面就安置、监管杜特尔特及相关事宜提出意见,但直到两个月后才公开。这让外界怀疑其中是否有人刻意拖延。
杜特尔特的辩护团队多次申请临时释放,甚至提出愿意将他安置在指定地点,承诺不会寻求庇护,并会严格遵守法院规定,所有费用也由自己承担。但检方态度强硬,明确表示坚决反对。目前,法院的最终裁决仍悬而未决。
腐败丑闻与抗议浪潮
展开剩余77%与此同时,防洪腐败案正让马科斯政府陷入信任危机。据《马尼拉时报》披露,从2022年7月至2025年5月,菲律宾公共工程与公路部为防洪项目拨款超过5450亿比索,但其中1000亿比索被15家公司分走,大量“幽灵工程”根本没有落地。财政部统计,仅防洪项目就已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,而环保组织“绿色和平”更估算,真实损失接近180亿美元,相当于约1万亿比索。
更讽刺的是,这些项目的审批官员都是马科斯亲自任命的,4200亿比索的追加预算也由他拍板。尽管马科斯在公开场合不断强调“反腐”,甚至上线了“向总统举报”网站,试图打造反腐斗士的形象,但现实却让他陷入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质疑之中。尤其是他的表弟、议长罗穆亚德斯已因涉案辞职,而关键人物迟迟未被追责,令民众愈发失望。
在这种背景下,菲律宾各地爆发大规模抗议。尤其是9月21日的游行,日期正好对应1972年前总统老马科斯宣布戒严的纪念日,民众借此暗指如今政府与历史的讽刺重合。抗议甚至演变为骚乱和大规模逮捕,成为马科斯上台以来最大危机。
军方与政变传言
局势紧张之下,菲律宾军方一度进入最高级别“红色警戒”,取消全员休假。尽管国防部紧急否认政变传言,称之为“荒谬的造谣”,但无法完全平息外界疑虑。
实际上,军方内部本就复杂。一方面,杜特尔特在军中仍有影响力——现役12名中将中,有9名是他任内提拔的;另一方面,马科斯也在加紧控制军队,高层几乎都是他亲自任命,形成“顶层掌控”的格局。虽然现任防长与总参谋长联合声明称要与政治划清界限,但菲律宾军方干政的历史痕迹难以彻底消除。自1986年以来,该国已发生过两次成功的“人民革命”和多次未遂政变。
更让局势扑朔迷离的是,如果马科斯因危机下台,宪法规定副总统莎拉·杜特尔特将自动接任。这使得马科斯政府与杜特尔特家族之间的权力角逐更显微妙。
困境与隐忧
如今的马科斯政府面临三重压力:
1. 腐败丑闻导致信誉崩塌;
2. 强硬维稳激化民怨,可能埋下长期对抗的种子;
3. 制度改革乏力,所谓反腐措施如官员财产公示、银行保密豁免等,始终停留在表面。
外界更担心的是,菲律宾政府或许会故技重施,借对外争端来转移国内矛盾。历史上,2012年黄岩岛事件、2016年南海仲裁案,都被用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、转移民众注意力。马科斯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,值得警惕。
事实上,菲律宾的政治困局并非一日之寒。政客家族之间的斗争、根深蒂固的腐败早已积累成隐患。历任总统卸任后遭清算也屡见不鲜,如埃斯特拉达和阿罗约,任内都高调反腐,最终却因腐败锒铛入狱。谁又能保证马科斯不会步其后尘?
如果马科斯政府仍寄希望于“转移矛盾”,而不是真正拿出制度性的改革和反腐行动,菲律宾恐怕会陷入“内乱不断、对外挑衅”的恶性循环,错失走出泥潭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